.
您所在的位置:首 页 >> 访谈见闻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用沧桑震撼了世界
.
www.0913.org   2016-8-1 13:48:57  王美侠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文化的辉煌,那你就去尧头窑;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世事的沧桑,那你就去尧头窑。

  “每当我强烈地渴望召唤民族精神力量的时刻,我就想到了尧头窑,就情不自禁地跑到澄城,感受由仰韶文化彩陶一直到尧头窑陶瓷,延续至今没有断裂的中华本原文化的积淀和民族精神的力量……”

  这是靳之林先生在《魂系尧头》一文中所涌动出的炽热情怀。这位年已88岁的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民俗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因为尧头窑的恒久魅力,十余年间5次来到尧头窑。

  尧头窑,一个陌生的名字。她在哪里?她又是做什么的?

  带着和你一样的疑惑,7月13日,记者前往澄城县,踏上了探访尧头窑之旅。

  遍地的沧桑揪疼了心

  尧头窑,位于澄城县西南十多公里处的尧头村,地处渭北黄土台塬地带,洛水之滨。之所以叫尧头窑,盖因她悠久的制瓷历史。据记载,尧头窑制瓷历史长达千年,主要烧制碗、盆、罐、瓮等民间家用的几乎所有陶瓷器具,质地粗朴耐用,曾一度行销全国多个省份,名声远扬。

  时至今日,尧头窑遗址仍有保存较完整的古窑30余座、古民居75处,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址遗址群,属于我国罕见的民窑群遗址,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陶瓷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

  由于好奇,由于迫不及待,记者马不停蹄直奔尧头窑。

  去往尧头窑的道路曲曲折折,顺着沟壑蜿蜒绵长,不知拐了多少个弯,终于看见了色彩明丽、威严挺立的“尧头镇”牌坊。当“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牌匾越过头顶,两尊一米多高的黝黑色陶瓷罐渐行渐远,车子停在了一个偌大的游客中心休闲广场。由于地处沟壑台塬之上,视野广阔,初具规模的遗址公园倒也十分气派。

  环目四望,有几件夸张的设计品令人难忘。粗大的笔筒里插着两支毛笔,游客中心的两个大门由两个倒扣着的巨型的瓷翁组成,最为夸张的是左边的卫生间造型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夜壶,令人遐想无限,忍俊不禁。

  广场上,亭台摇椅,古井石碾,花草相间。再往前去,沟壑间是一座长长的吊桥,人走在上面有点悬空的感觉。到了桥的对面,是一棵棵大槐树掩映下的村道。随行的县文化馆馆长吴来宝介绍,这里是原来的尧头镇所在地,二十多年前镇政府搬走后,很快就凋敝了,现在只剩下零星的几户人家。

  土山堐的边上,两位白发大娘坐在沟边的石墩上,看着路过的行人慈祥地微笑,一家门口放着一把小椅子,记者透过半开的木门,看到老宅子里,墙壁上堆满了年代久远的各式各样的瓮罐。

  沿街而行,古老的土坯房已鲜有人住,两三家小商店里只摆着香烟和雪糕;人民公社时期修建的商铺虽早已关闭,但依然整齐地挺立在路旁,那个年代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经过一丛丛路边仙人掌,路过一排排残垣断壁,步入古窑遗址的中心地段——后坡,一个完全的瓷器遗存世界,一片遍布沧桑的历史画卷,奔涌在你的眼前,漫山遍野,目不暇接。断壁中坍塌的屋舍,山坡上遍布的残垣,风雨冲刷过的土墙,瓷罐垒起的窑厂,青砖支撑下破败的庭院,处处充满了尘封的历史,斑驳的遗痕。旧时的民居坍塌殆尽,只能通过拱起的门楼上那用陶瓷瓮、罐做的特色装饰去揣测每一家陶瓷的烧造品种和富裕程度;残存的土墙没见一处完整的粘连,光秃秃、孤单单地杵在那儿,任凭日月销蚀;一排排用瓷器底盘垒起的橘色半边墙苦苦维系着那时的院落,两人宽的木门年久失修,七零八落地散堆着。

  佝偻着身子走进一孔窑洞,角落里几只散落的瓷器碎片已被蒙上厚厚的尘土,透过丛生的荒草,放瓷器的库房门洞倒也清晰可见,却没了那时热闹的纷争;庭院前后的土墙大部分已经倒塌,半人高的砖垒上积着厚厚的土层,仙人掌的刺又硬又尖;远处的瓮群遗址处,羊群在悠闲中漫山遍野地啃着草……

  轻轻抚摸那锻造精华的窑口,深深呼吸那孕育灵性的山风,站在最高处的窑口远眺,山路狭道,峁梁阡陌间,遍地尽是残垣断壁、破罐残瓮,漫山遍野的窑口和拱起的窑身似一个个碉堡般错乱而有序地分布着,犹如一幅“长安派”的巨幅画作,让人唏嘘不已,揪心地疼……

  吴馆长告诉记者,像这样的遗址有4平方公里,她的衰落与坍塌主要是民国的战乱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煤矿乱开采造成的,这片区域不再恢复重建,只在存留原貌的基础上加强保护。

  也许,只有这样的一地荒凉,只有这荒烟衰草遮蔽的废墟,才能将那逝去的繁华娓娓道开……

  昔日的辉煌震惊了谁

  “收秋不收秋,就看五月二十六,二十六滴一点,跑到尧头买大碗”。这是在关中东北部和陕北一带流传了千百年的谚语。传说,五月二十六是糜谷的生日,当天只要下一滴雨,这一年的庄稼就会丰收,吃饭不愁了,人们赶快就去尧头窑买“大碗”。

  这谚语既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也道出了尧头窑瓷器在当年的名气之大。

  其实,检索历史就会发现,沟壑纵横,山峁林立的尧头,最初是以穷困而出名,这里土地贫瘠,靠天吃饭,一年收获的粮食只够吃两三个月,其余口粮都要到集市上去买,周围的人都不愿把女儿嫁过去。

  然而,勤劳的尧头人也是勇敢的,他们没有等天上掉馅饼,而是利用天赐的宝藏——地下丰富的煤炭、陶土、矾土、硫黄等多种资源,智慧般地开始了瓷器制作,产出以瓮、碗、缸、罐为主的民间瓷器。据考证,有说起于汉代,有说起于唐代,但元代就有瓷器制作则是确凿无疑的,到明清时,尧头窑迎来了制作的盛世。

  那时,一年四季除过几天收麦种麦忙季外,尧头人全都扎在窑场里,抟土于水火之中,延续千年用双手做出一件一件泥活,用汗水烧出一窑一窑的瓷器,堆放在集市里,或批发、或零售,尧头成为最富裕的地区。传说,一度时间,这里还盛行过“晒银子”的习俗。《澄城县志》记载,“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表明尧头窑瓷需给官府缴课纳税,成为当时的主要财政来源。

  富甲一方的尧头也成为北方民用瓷器生产重镇,扬名立万于秦晋豫等省,周边的姑娘出嫁以尧头为首选之地。

  约600年前,尧头兴起了煤炭产业,两大行业吸引了天南漠北五湖四海的人前来谋生、淘金,有经商贩卖的,有逃荒避难的,有投师学艺的,有行医卜筮的,街头的酒馆、医院、药店、旅社、邮局、钱庄林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九省十三县的人在这里落脚生根,创下全国为数不多的“27姓”大村。

  遥想当年,“匠从八方来,器成四方走”,鼎盛时期的尧头人口逾万,街面上更是五方杂音,市声喧嚣、夜如白昼。当地作家权正民在文章中记录了曾经的盛况:“逢集庙会,一街两行摆开,人挤得实咯扎扎,兀日山呼,没远没近的人都来了……”

  后来,到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1990年代,尧头沟的另一种盛况替代了尧头窑的辉煌。100多眼黑窟窿攫取着地下矿藏,“下了尧头坡,矿长比驴多”成了当地百姓的口头禅。煤炭无序过量的破坏性滥采,致使尧头沟里的后河与西河至今都处于断流状态,土地下陷、建筑损裂、土壤退化,尧头村的乡亲不得不中断传家的陶瓷手艺,择地安家,连镇政府也“远走高飞”了。

  尧头古镇,从此繁华不再,到处弥散着不堪目睹的衰败和透彻骨髓的苍凉。

  站在废墟覆盖着的沧桑景象,虽是炎热夏日,但记者的心里却在抵御着阵阵寒意的侵袭。是啊,曾几何时,为了少数人的富裕,我们失落的何止是一个尧头窑啊?

  尧头窑从此荒芜在了我们的手中,沉睡在了我们身旁……

  传家的宝贝多亏了你

  2004年,靳之林先生来到了陕西省民间艺术观摩品鉴展览会上,拉开了尧头窑重见天日的帷幕。当见到了吴来宝从民间收购来的尧头窑陶瓷时,老先生被深深地震撼了,她恢弘粗犷的民俗气势和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使老先生惊叹:平生所少见!他赞誉尧头窑陶瓷为“黄河之精、华夏之灵”。

  记者在想,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没有中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总有一些有识之士热爱文化、珍惜文化、捍卫文化、传播文化。

  吴来宝,一个让尧头窑的希望萌芽的人——

  他是澄城县原文化馆馆长,热爱民俗文化,长期搜集、钻研民间文化知识。2002年,吴来宝看到国家对“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新闻后,便开始寻找、研究尧头窑。他一边翻阅县志野史,一边走街串巷收购尧头窑陶瓷,把办公室变成了博物馆,各种陶瓷摆满了地上。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他的收藏引起了省文化厅的重视,尧头窑陶瓷多次外出参展,直到2004年与靳之林先生不期而遇。

  靳之林,一个让尧头窑身份得到国家认证的人——

  2004年的那个展览,让靳之林眼前一亮,“世间竟有这么好的东西。”三天里,老人两次来到尧头窑实地调研,他力推将尧头窑列入中国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老人握着吴来宝的双手嘱咐道,“一定要做好这件事,为澄城人民办件实事。”随后两年间,他又五到澄城,只为了尧头窑。

  2006年,尧头窑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了共和国的宝贝,也成了42万澄城人民的骄傲与荣耀。

  王现民,一个立志修复尧头窑昔日辉煌的人——

  国家陶瓷史上几乎没有记载的尧头陶瓷一下子得到国家的认证,本是一件荣耀的工程,然而当地政府却因种种原因没有了行动。直到王现民就任文广局局长,2012年6月,王现民带人到湖南长沙窑遗址参观学习后,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组织力量对尧头窑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高起点规划和高规格设计,最终引来了千万元的资金。历经三年时间的痴心不改,尧头窑遗址公园有了模样,成了气候,变身为澄城县重点项目建设。

  试想,倘若没有这众多的正义志士发现尧头窑,呼唤尧头窑,研究尧头窑,修复尧头窑,那这4平方公里的废墟将长期背负“废墟”之名,哪里还来得文明,哪里还来得记忆!

  难怪,尧头的百姓逢人总是说:“这堆祖宗的宝贝,多亏了这些贤达人啊。”

  千年的窑火再燃起

  尧头窑发展的血脉中有历史沧桑,有现实对接,却从未缺失艺人传承的角色。

  7月14日,又一对艺人刘忠阳和爱人周引弟从北京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上返回尧头窑,着手准备即将来临的首届国际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暨鄂尔多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周引弟在她的手机上找出大赛公告,骄傲又羞涩地告诉记者:“这次大赛全省就选中了这一件展品,我们也算是代表了一回陕西。”

  40岁的刘忠阳,继承祖传的黑瓷制造、煅烧技术,技艺精湛。前些年,他曾丢下手艺跑运输,也赚了些钱。2010年,看到政府在尧头窑有了动静,敏感的他又回了村,从头收拾旧摊子。2014年4月,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无数次的试验,他把失传已久的尧头青釉瓷锻造成功,填补了现代尧头窑瓷器的一项空白。夫妻二人分别以县级、市级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带着多件获奖的宝贝20多次在全国参展。

  “去北京虽说花了不少钱,但咱的宝贝能进京展出,这就值了!”在工艺室,夫妻俩小心翼翼地把获奖的作品一一摆在桌上,让我们观赏。作为“尧头做工最细致的艺人”,刘忠阳向记者介绍说,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从采矸耙泥、踩泥揉泥,到起锥拉坯、晾坯修坯、上釉晾釉,再到装窑烧窑、开窑出窑,72道工序全部要手工完成,所以对手艺的要求极高。

  “手耕不辍”的周铁怀,让尧头更加鲜活和生动。65岁的周铁怀,因小儿麻痹不能外出,日子过得异常清苦。改革开放以后,他加入到陶艺制作行列,凭着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一整套手艺和40多年的驾轻就熟,白手起家的他如今买了宅院,为儿子成了家,代表着尧头艺人走遍了全国各大展会,他的手工成为尧头窑最具代表的活体艺术。

  为了鼓励尧头窑的重建和复兴,澄城县出台了大小作坊场地免费三年等优惠措施,以扶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尽快发展。

  陶瓷爱好者陈振海本是医生,拥有两家药业公司,年收入有40多万元。2013年他为王现民诊病时,为其精神所感动,当即联合书画家杨民生投资400多万元,在尧头窑创办起了“鸿运来陶瓷公司”,广招人员,做起了窑瓷产业。

  如今,已度过困难期的陈振海以“订单”生产方式开拓着国内外市场,公司产品已热销韩国、印度等地……

  在历史上最辉煌时期,尧头村从事陶瓷制作的手艺人多达一二百人,全村人口4000余人。历经沧桑后,现有的艺人仅剩二三十名。面对此种情况,澄城县近年来先后设立了尧头窑文化生态园区和遗址管理处,全力建设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区(尧头窑遗址公园),十多项规划和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省文物局委派考古专业团队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对部分窑址进行了维修保护;成立了尧头陶瓷文化研究会,恢复和新建了8家陶瓷公司和作坊。

  尧头窑,正在迈开追赶的脚步,在荒凉的废墟上,化腐朽为神奇。2008年9月16日,陕西省政府批准尧头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尧头窑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12月10日,省旅游局批准尧头窑为4A级景区。

  他们未来的目标就是在不长的时间里,将尧头窑遗址公园建设成全国闻名的5A级景区。“‘尧头窑’的建设与开发,彻底填补了澄城无旅游的历史空白,是澄城人民的大喜事,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大好事。”王现民告诉记者。

  尧头,愿你的窑火烧旺,愿你的窑烟袅袅……

珠海妇科医院
相关新闻
.
·澄城招商引资实现“双过半”
·澄城潼关 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双过半”
·澄城发现西周玉玺
·澄城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见成效
·澄城全面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澄城规划“十三五” 绿色新城蓝图
·澄城县老干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丰富多彩
·澄城招商引资实现24亿
 视觉焦点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用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用
我市33名市民代表走进
我市33名市民代表走进
华县老师坚守两个学生
华县老师坚守两个学生
市政府举办第11期“邀
市政府举办第11期“邀
 文章排行
1.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用沧桑震撼了世界
2. 我市33名市民代表走进市政府
3. 仅靠十岁走失女孩口音 高新区巡警将其送回家
4. 华县老师坚守两个学生的学校  从不耽误一节
5. 河南男子14年前判重刑   家人获新证据求再审
6. 市政府举办第11期“邀请公民代表走进市政府”
7. 本网总编井朝阳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考察
8. 总编井朝阳在山东调研   考察孔庙及孔子研究
9. 井朝阳: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10. 本网总编井朝阳在沪参加“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